2016年3月7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“两会”黑龙江省代表团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:“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,划定生态保护红线,为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,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家园。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,黑龙江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”。黑龙江省在经济转型、动能转换时期,资源型城市面临着很大的困难。《讲话》给我省经济转型发展开了药方,指明了方向。深入认识《讲话》精神,理解其内涵,对于我们如何保护好、利用好生态环境,在保护中利用,在利用中保护,开阔思路,走出困境,趟出致富门路,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。
一、着力确立保护生态环境的辩证思维
保护生态环境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打造“美丽中国”的重要基础和保障。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,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也不能阻碍经济发展,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,必须同时抓好。习近平总书记给黑龙江地区的发展圈定“生态保护红线”,是指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要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底线,绝不能破坏生态环境。我们要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。《讲话》使我们对自然环境有了全新的认识:
一是强调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。黑龙江要重点保护好生态环境,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,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生态环境,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二是黑龙江要挖掘各类生态资源潜能,发挥冰天雪地资源的价值。发挥生态环境的资源优势,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、商品优势,在创造社会效益的同时创造经济效益。事实上,冰天雪地已经赐予我们巨大的经济效益,我们要学会逆向思维。黑龙江省的粮食为什么品质好产量高?为什么农田很少发生较大面积病虫害?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寒冷的冬天大雪盖地,病虫害被冻死,而且黑土里的微生物和有机质进入冬眠状态,到春天化冻“还阳”种地时,黑土里的养分劲力膨发,赐种子充足养分、根壮苗旺,是寒地黑土丰富的营养蕴育了优良生物的繁衍,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认识水平的提高,寒地黑土的价值越来越大。三是要善于做好劣势向优势转化的工作。有些事物从表象和眼前看是劣势,但从深层和长远看就可能变成优势。比如,过去农作物秸秆无法处理,只好烧掉还污染环境,今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,秸秆成为生物质能源、畜禽饲料、有机肥料、板材加工材料,食用菌栽培原料、工艺品材料等,秸秆将是“抢手货”,这一劣势向优势转化的事例已经开始呈现,谁起步早、下手快,谁就会发财。四是要攻坚克难,勇于创新。资源型城市转型遇到了困难,处于爬坡过坎、滚石上山阶段,要改变这种状况,不能固步自封、更不能守株待兔,要励精图治,俗话说的好:“只要思想不滑坡,办法总比困难多”。我们正处在改革创新的时代,老套路老办法已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,创新已成为发展的主旋律,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,就意味着落后,就意味着失败。当今的世界是创新的世界。创新要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,要有李时珍尝万草、为民众解除病痛的精神和品格,“庸懒怠”是无济于事的。《讲话》包涵着辩证思维和辩证方法,饱含着深邃的思想和睿智。
二、着力提升冰雪产业发展的创新力
黑龙江省的生态环境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的,春天山花烂漫,夏天郁郁葱葱,秋天五花山色,冬天白雪皑皑,号称“避暑胜地、冰雪之都”。黑龙江的冬天漫长,天气寒冷,冰天雪地的环境的确恶劣,越往北越冷,给在外作业带来很大困难,施工期短、成本很高。过去我们只看到冰天雪地寒冷的一面,如何更好利用冰天雪地,把优势更大发挥出来,变冰雪为财宝,缺少全方位的思考和策划。现在想一想,这种自然环境是其他地区所没有、独一无二的,若是充分发挥冰天雪地的自然环境优势,打造冰雪项目、塑造冰雪文化、发展冰雪经济,不也是一种新的发展优势吗?
《讲话》给黑龙江指明了经济大发展的一条现实路径。我们可用事实说话,2015年我省共接待游客1.3亿人次,同比增长21.89%,实现旅游总收入1361.43亿元,同步增长27.7%。冰雪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40%左右。2014年哈尔滨冰雪大世界70天接待游客110万人,营业收入达3亿元。位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深处、兴安之巅的呼中区,发挥地域特点、发挥冰天雪地“中国最冷小镇”的优势,打造冷在四季的“冷文化”,加快了经济转型步伐,冰天雪地的冷资源变成促进当地发展的“金山银山”。大兴安岭呼中区因全年无霜期80余天,年平均气温-4.3℃,历史记录最低气温达-53.2℃,于2014年末得名“中国最冷小镇”。“呼中”是中国偃松之乡、中国十大最美秋色、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等头衔先后涌出。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,最冷小镇的“冷文化”给呼中带来了热效应。“呼中”的地名频繁出现在省级、国家级媒体上,也让更多人认识了小镇呼中。截至2015年年末,旅游综合收入1.8亿元,接待旅游人数19万余人次。同时快速带动三产服务业发展。最冷小镇独有的“寒带麦饭石黑木耳”、有着千日果之称的偃松等山特产品,在旅游旺季和新年前期销售火爆。2013年,呼中区的山特产品店只有3家,到2015年已增长到了21家。
近几年我省冰雪旅产业发展较快,但与把“冰天雪地”变成“金山银山”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,还有很长的路。主要问题:一是创新意识不强,旅游产品发展不均衡,顶级资源未形成顶级产品。冰雪旅游发展空间分布不均衡,冰雪旅游核心产品主要集中在哈牡沿线区域,其他地区发展滞后;冰雪旅游产品结构性失衡,高档产品结构性短缺,中、低档产品结构性过剩;二是冰雪产业体系不完善,与一、二、三产业没有形成密切的关联度,与农、林、教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尚处于初级或空白阶段,产业集群尚未形成;三是开发机制相对落后,市场化程度不高,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,没有形成良好的商业模式和资本运营业态。四是没有冰雪装备制造产业。五是旅游营销渠道不宽,品牌影响力仍需提升。要使我省冰雪产业有大发展,必须用新思路、新办法、新动能解决问题。
三、着力推进冰雪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
以亚布力旅游区、中国雪乡旅游区、林海雪原旅游区为核心,整合区域冰雪旅游资源,打造产品差异互补、功能丰富的世界冰雪公园,形成以冰雪运动、冰雪赛事、会议度假为主体,集冰雪娱乐、冰雪观光、文化休闲、餐饮住宿、医疗卫生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国际冰雪旅游综合体。
一是高站位,扩大品牌影响力。以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为核心,构筑区域旅游发展的会议度假与竞技运动相结合的双驱动发展模式。积极争取将东北亚知名会议永久会址落在亚布力度假区,打造“东方达沃斯”,进一步提升亚布力的市场影响力和品牌影响力。积极承办具有国际影响力、国家影响力的冰雪赛事活动,通过竞技运动体系的构建,形成引爆效应,持续推动度假区发展。
二是整合资源、联合发展。把“冰天雪地”变成“金山银山”需要多方面互相配合,联合联动。要整合亚布力、中国雪乡、林海雪原三大冰雪旅游区,实施创新发展,联合发展战略,打破行政壁垒,通过联合营销、联合共建、联合管理,产品联合创新等方式实现共建共享。以滑雪运动产品、冰雪观光产品为基础,将冰雪资源与区域内的山地资源、温泉资源、文化资源、乡村资源等充分融合,构建集山地运动、会议度假、温泉康养、文化休闲、民俗体验、冰雪娱乐等于一体的多元旅游产品体系。深入挖掘“食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、节、演、会、赛”等十大旅游要素潜力,丰富冰雪旅游产业业态,把农、林、牧、渔等产业融入其中,打造世界冰雪公园全天候旅游经济体系,构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。
三是招商引资,力抓冰雪装备建设项目。我国冰雪装备项目缺乏,产品质量也不高。我国滑雪场近500多家,许多滑雪装备都从国外进口。我省应抓住北京联合张家口成功申办冬奥会的良好契机,发挥我省机械工业科技水平先进,加工能力强的优势,上冰雪装备制造项目,填补我国我省这一空白。一要抓好机械制造类,包括:雪地摩托、压雪机、造雪机等。一个中等规模的滑雪场就需要50台造雪机,购买一台出雪量大、质量高的得花40多万元;购买一台大马力的压雪机得花370多万元,小马力的得花200多万元。二要抓好滑雪器材类,包括:滑雪板、雪地鞋、头盔、滑雪杖(单板、双板)、脱落器及其他配件等。三要抓好滑雪服装加工类,包括:滑雪服、内服、手套、滑雪帽、袜子、防寒垫、护膝、滑雪镜等,一个好的滑雪镜就得几千元。四要抓好滑冰类项目,包括:冰刀、冰鞋、冰帽、冰袜、冰手套、磨刀架、磨刀石、冰爬犁等。五要抓好配套服务类,包括:酒店、停车场、房车场、医疗救护车、救护室等。从目前看,我们的一些滑雪场基础设施建设,服务功能,服务水平都相对滞后。发展冰雪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,涉及多方面的工作,单打独斗是不成的,必须形成合力,互相支撑,在体制机制上进行改革。在项目建设上要积极引进民营资本,进行市场化运作。应进一步拓宽营销渠道,采用多元化的营销手段,扩大冰雪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,因此,应实施“以政府为引导,以企业为主体,以市场为导向,以消费为目的”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,出台优惠政策,吸引国内外资本来我省投资冰雪产业建设项目。四是从小学抓起,培育冰雪爱好素质。着力打造“冷文化”。从小学到大学要开教冰雪课程,开展滑冰滑雪活动,定期组织“冬令营”活动,培养学生爱雪戏雪、赏雪、滑冰的兴趣,在冰雪活动中强健体魄,磨炼意志,陶冶情操,洁净品格。我省滑冰场地缺少,可开放大专院校的冰场,为培养滑冰人才做出贡献。搞好影视动漫宣传,制作“白雪公主”、“白马王子”、“雪娃”、“雪堡”、“雪雕”、“雪猫”、“雪狐”、“雪狼”、“雪虎”、“雪兔”等具有童话世界般的故事。搞好饮食文化教育,制作雪糕、冰点、冰糕、冰棍、冰糖、冰糖葫芦等。搞好唱冰雪、画冰雪创作。形成全方位、大手笔的宣传教育创作活动,在全省开展把“冰天雪地”变成“金山银山”的献计献策活动。
(作者刘世佳系省科顾委常务副主任、宏观经济专家组组长)